舌尖上的安全和“互联网+”结合,将发生怎样的变革?
在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专家们描述的一张极具时代感的画面引爆全场:假如一粒米从种子开始就采集数据,前期包括:生产地、生产者、种子来源、种植土壤、所施肥料、施药次数、生长时间等,相当于完成了一张“出生证”;后期收割、运输、储藏、加工、销售等信息一并收集,这粒米便有了一张“身份证”。如果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安全信息都“留痕”,追溯得以实现。那么,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这粒米的“前生今世”一目了然。如此这般,为食品安全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夯实基础。如此这般,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满足,倒逼农产品提升品质;监管者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数据平台的建立,将填平部门、地区之间交流不畅、传递不及时的信息沟壑,为监管打开便捷、科学之门。
食品安全是商家们着力解决的第一“痛点”
大佬们选择的破局的利器无一不是“互联网+”
在“互联网+”时代,上述图画在技术上已成为可能。“互联网+”将让食品安全迈向精细化管理的时代。“从农田到餐桌”,既是一个实体的制造、提供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的生产、传递过程。生产者需要市场信息进行生产,监管者需要生产信息进行监管,消费者需要产品信息进行选择。而在信息供给上,互联网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把握这个优势,全社会都在积极行动。
企业在行动,抢占商机。百度的李彦宏、阿里巴巴的马云、京东的刘强东、奇虎的周鸿祎、小米的雷军、华为的任正非等各路英豪都在积极布局“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两会期间,腾讯的马化腾向全国人大提交的提案之一,就是“运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进食品安全”。究其原因,食品安全是商家们着力解决的第一“痛点”,而大佬们选择的破局的利器无一不是“互联网+”。
政府在行动,积极创新监管方式。过去“人盯人”的监管体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通过物联网、芯片技术等建立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做到“向上知道哪里来,向下知道去哪里”。当然无论技术有多完美,人都是终极的决定因素,技术的实操过程仍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互联网+”时代,对监管者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也要求食品安全管理投入、监管体系职责划分等方面进行制度重构与流程再造。
消费者在行动,倒逼企业遵守食品安全规则。消费者用手机终端扫码查看信息,不仅可明白消费、放心消费,还可以参与监管。这使得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参与、捍卫食品安全的良好生态得以建构。
“互联网+”的风口给食品安全插上了技术的翅膀。你我一起努力,建立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竹 梓)
陆洋:“互联网+食品检测”将形成两大产业链条
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副院长陆洋
本次论坛上,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副院长陆洋表示,“说到互联网+食品安全,从我们检测检验机构来说,食品安全一定和我们的检测数据分不开,但是我们传统检测行业产生的数据来说,我认为现在是存在一个,从社会共治的角度来说,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数据,绝大部分是孤立的,割裂的和沉寂的。”
以下是陆洋发言文字摘录:
举两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今天早上公布了我们的权威发布,但是我们真正的了解到的信息大概是在5%左右,也就是说,我只能了解到公布的,大概不超过5%的不合格率相应的信息,那95%的数据和检测的信息睡觉了,所以说我说它是沉寂的,另外一个从我们检测整个食品安全的链条上,不同的环节,我们的检测数据是相对孤立的,比如说我的农产品的检测到我的生产加工环节,到我的流通环节,再到最后的餐饮环节,各个检测的检测数据相对是孤立的。
超过20万条,那这样一个企业对自身质量把控的一个数据,超过20万条,但是不被我们的公众,不被我们的监管部门所知道,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我们的检测数据现在是孤立的,沉寂的。我们贵州正在做这样一个事情,我们贵州省政府正在做一个大数据产业的示范工程,做一个使用安全建设,这个食品安全的前提,以我们的数据为基,以质量为本,刚才两位嘉宾都分别讲了他们的一些理念,其实我在想假设有这样的政府背景的一个权威平台,能把他们刚才两位,从政府,从企业分别对安全的一个阐述,在一个权威的平台上进行发布。
我们的互联网+食品安全,从检测的角度来说,主持人说要我尝试一下互联网+食品检测或者加检测这样一个体系,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我认为在接下来的互联网+里面,我们的检验检测机构是一定会分两个产业链条,说是要去关注,或者下一步将要融汇的,第一个,是我们食品安全数据产生,从感知层到平台层到运用层,从数据的聚集到传输到储存到挖掘,这样一个链条的产业链肯定是会发生融合的。
另外一条,从我们的检测仪器的物联网化到我们检测过程的标准化,到我们检测体系的信息化,这样一个产业,也会发生交融的。所以说我们下一步,在这两个产业,我们的检测加上这两个互联网的产业,一定会为我们的检测机构下一步能够做什么服务,提供一个帮助,或者我们的检测机构未来会提供怎么样的服务,第一个我认为,会不会对我们的政府的决策系统提供相应的服务,会不会对我们的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在质量的保证方面提供服务,在面对我们的整个本身的质量控制,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控制系统,我们的检测机构一定会提供这样的服务。还有面对消费者本身来说,一定会提供他们消费决策的一个服务,信息化、知识化,一个购买的服务。所以说互联网+检测机构,一定会是我们,我们这一次宣传周的主题,就是说尚德守法,社会共治,只有这样,我们的检测机构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正规的机构。
李建辉:食品应添加"身份编码" 提高可追溯性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
“我们国家新发布的《食品安全法》,明确提出了食品要有可追溯性,其实可追溯性本身,它最初产生的时候,并不是说你实施了可追溯性,有了可追溯性,这个产品就是好的,就不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更多的是一个事后的补救的措施,通过这个追溯,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本次论坛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说,“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更多技术应用追溯过程中,按照我们所说的比如编码技术,数据的自动识别,包括我们所说的移动互联网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供应当中,还有云计算和大数据,其实你看在各国企业遵循的原则是这样的,向上一步,向下一步,食品供应链很多的时候是很长的,长长的链条上有很多的参与方,如果一方去做全程的追溯是很困难的,通常都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那就做到了全程追溯。这样是一个有限的追溯。”
以下是李建辉发言文字摘录:
现在大家对追溯这么关注,每个企业都在做追溯大量信息发布和大量查询,在这种情况下,给食品或者是产品或者是位置要有一个唯一身份的编码,这个编码相当于身份证一样,跟着产品,所以这个编码非常重要,因为现在非常地多,我们更提倡这个编码应该是用个唯一的,国际接轨这样一套的编码,现在编码非常多。
包括大家提到的,因为编码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门槛,可能更多的是大家的一个妥协和协商采用编码的技术,因为现在消费也好还是生产也好,产品流通,很多时候不分国界,所以这个时候这个国际标准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建议大家,现在国际上用的最多的还是基于我们广泛的商品条码上的基础上,提出的编码体系,这个体系你可以,企业按照政府的追溯的具体要求,根据自己的管理目标,还有管理的精度,你可以确定追溯到品种,还是追溯到批次,还是追溯到产品。
像大多数工业化的产品,是到批次的时候,各项技术指标、原材料都是一样的,可能到批次就够了,但有些特殊的物品,单价又非常高,这个时候也可以编到单件去做,编了码以后,还要有一些数据采集的载体,比如条码,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一维码,二维码都非常普遍,包括这种识别系统,条码应用基础比较广泛,因为这个识别技术因为它可以远距离识别,也可以在一定速度下识别,可以多个目标下识别,而且抗污染型比较好,所以在食品的供应链、仓储过程中,包括畜牧业的养殖方面比较多,现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好了以后,大家都在用智能化的手机,实际上很多时候,你都是一个信息的生产者、查询者、发布者。
常晓村:采取人盯人的办法已经不适用了,利用信息技术让食品带上“身份证”
中国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
中国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在本次论坛上说:“怎么样创新监管方式,创新监管模式,形成新的监管机制,这是一个问题,老实讲,采取人盯人的办法已经不适用了,为什么?”
以下是李建辉发言文字摘录:
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生产成千上万,不可能有大量的执法队伍来看着这帮人,也看不住,你有政策他有对策,怎么办?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利用现代技术,通过二维码,通过物联网、互联网,通过这些手段,比如芯片这些手段,来监管食品安全,假如这个牛肉从生下来就带上身份证,从生产期间,一直到屠宰、运输、包装以及分销阶段,都带上身份证,这样就可以,知道这个牛肉是哪儿来的?
去年我到法国访问,法国最大的市场的牛肉通过一扫描,不单单能知道牛肉是哪个地方生产的,哪个农场的,谁养的,甚至能知道,它的父亲是谁?它的母亲是谁?爷爷和奶奶是谁,知道肉是哪儿来的?往下可以知道肉到哪儿去了,出了问题,责任也好追究。
所以说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来源可以查,去向可以追,责任可以究。根据这个思路,商务部这两年搞了一个肉、菜、酒、中药追溯系统,我们叫电子追溯系统,目前已经发展到58个城市,58个大中型城市,18个省市的中药追溯,还有4个城市酒类追溯,一共可以覆盖4亿以上的人口,目前每天追溯的商品已经超过了三万吨,已经覆盖了1万多个大型企业,20多万个经营户,包括什么?屠宰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菜市场、超市,还有一些大型的团购企业,应当说追溯体系涉及到政治性很强,技术性很强,而且涉及面比较广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领域,还涉及到消费者,我们如何保证这个系统,我们如何贯彻《食品安全法》?不久有了新的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来推动来推动食品安全制度的建立,这是一项今后我们重点的内容。
案例:“互联网+吃” 豪斯先生用大数据捍卫舌尖安全
24小时网络直播透明厨房:“要让消费者来监督我们”
杭州魂之力网络科技公司从最常见的“吃”入手,利用互联网手段,对种植、采购、净配菜、制作、配送等上下游产业进行有效整合,打造了一个“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低碳环保技术的O2O餐饮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安全、营养、便捷和物超所值的饮食服务,并形成一个舌尖上的健康饮食服务生态圈。
点开名为“豪斯先生”订餐平台,页面上有一个“厨房直播”板块栏目,可以随时看到厨房里正在加工以及清扫和消毒的情况。据了解,“豪斯先生健康饮食服务平台系统”是全球首家24小时网络直播透明厨房。无论是蔬菜切配间、烹饪间、配料间、肉类切配间,还是蔬菜清洗间、蒸饭间、打包间,现场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视频画面上。
透过网络直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车间里工作人员全副专业的卫生套装,每个车间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各道程序的执行,在中央厨房的天花板则密布着紫外线杀菌灯管,即便夜间无人时紫外线灯也照常工作。
“要让消费者来监督我们,”负责运营的杭州魂之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从用料到成品,调味品、用油等全部实现透明化,在每个细节上做到安全、健康,保证每份外卖的品质,让忙碌的上班族放心吃。
同时,“豪斯先生”还发起了“寻找食品安全代言人”系列大型公益主题活动,呼吁更多企业、协会、组织等加入我们,凝聚万众力量,捍卫舌尖安全,关爱食品安全弱势群体。从6月15日开始,他们已经在杭城出租车常出入地点设立爱心送餐点,每天定时为司机师傅们送去1000份免费午餐,师傅们也可以在活动点下载APP,注册成为豪斯食品安全代言人。
6月17日举行的“互联网+吃”项目研讨会上, “豪斯先生”运营方杭州魂之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大多数的上班族都会选择依靠外卖作为午餐的解决办法,而外卖也是大众消费最接近安全基础的一种方式,但现在不断兴起的外卖行业鱼目混杂,甚至有很多的家庭小作坊,或者无证经营的小贩也加入到了这样的竞争中,为了确保盈利,在选材和操作过程中会有不少不道德的做法,这其中就会造成很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创立“豪斯先生”品牌的初衷,在创立之初就想到了全方面的监控系统,让消费者来监督我们,从用料到成品,调味品、用油等全部透明化,外卖包装只选用航空铝箔餐盒,我们在每个细节上做到安全、健康,以这样的要求和标准来确保我们每份外卖的品质,让广大忙碌的上班族可以放心的吃一顿。”
厨房作为餐饮行业的心脏地带,里面通常隐藏了巨大的行业潜规则,这也是大多数餐饮供应商的“禁止入内”的标示区,有部分允许客人入内的餐馆也只是在规定时间段经工作人员整理打扫完成后做做门面功夫赚赚口碑,像“豪斯先生”这样的能够做到24小时实时直播的确需要足够的勇气及自信,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给消费者最好的保障,这样的餐饮供应方才能给予真正的放心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