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0年发展,中国肉鸡产业规模化比例已达到79%,远高于其他畜种。目前,全国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户)超过了60%,已成为肉鸡生产的主体。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研究员在接受《国际家禽》杂志专访时表示,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的最大区别是,前者的区域化特征比较明显,一个品种包打天下很难,而后者主要从国外引进,但未来这一格局有望改变。
文杰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专访视频请点击:https://v.qq.com/x/page/g0869eaf0se.html
《国际家禽》:40年来,中国肉鸡产业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发展阶段?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的发展轨迹又有哪些不同?
文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肉鸡产业处于缓慢的增长期,而伴随改革开放,产业得到稳步提升,这之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979年到1996 年,是肉鸡产业的快速增长期。“公司+农户”模式的出现和推广为肉鸡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在这一阶段均得到快速发展。黄羽肉鸡生产早期的设施设备相对简陋,鸡舍是开放式的,环境控制不好,养殖规模也比较小;而白羽肉鸡是国外引进品种,引入国内后直接就采用工厂化的生产模式,发展速度比较快,养殖规模也很大。如中泰双方合资投建的上海大江公司,成立之初便建立了集饲料、种鸡、商品鸡、屠宰加工为一体的“一条龙”生产模式。
1997年到2006年,是肉鸡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期。这一时期国内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畜牧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肉鸡产业也逐步在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养殖方式从地面平养转向网上平养。肉鸡养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黄羽肉鸡企业集中分布在以广东和广西为代表的南方地区,而白羽肉鸡企业则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等北方地区。
2007年以来,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由于生产资源和劳动力的短缺,加之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加快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从2010年起,农业农村部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肉鸡:年出栏量不低于10万只,单栋饲养量不低于5000只),使得全国肉鸡产业的规划建设、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从养殖方式来看,2010年前后,立体笼养模式兴起并得到广泛推广。黄羽肉鸡的立体笼养应用较晚,但也在不断发展,如温氏供港鸡和海南文昌鸡育肥期就采用了立体笼养模式,其它一些黄羽肉鸡公司也快速跟进。目前,大部分黄羽肉鸡企业也都采用密闭饲养、纵向通风、湿帘降温等现代化环境控制技术,鸡舍内的生产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这一阶段,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禽流感等疫情流行,鸡肉消费面临空前挑战,由此肉鸡养殖企业延长产业链以寻求转型升级新路径。全国大中城市先后开始关闭活禽交易市场,黄羽肉鸡自2014年在广州最先开始试点“集中屠宰、冷链供应、生鲜上市”,之后向全国推广;而这时的白羽肉鸡企业开始研发一系列鸡肉的调理产品,向食品企业转型升级。
从40年肉鸡产业发展轨迹来看,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以及817肉鸡,各自在产业的规模和产业的标准化程度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中国肉鸡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在主要畜牧养殖动物中是最高的。白羽肉鸡养殖规模大,加工屠宰环节从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发展到现在的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生产线,包括掏膛、分割、称重等,已大面积用机器取代人工。黄羽肉鸡方面,近些年来标准化发展也比较快,从育种技术、饲料营养标准到屠宰、加工正在全方位推进,但还有许多重大攻关技术亟待突破。817肉鸡也培育出了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配套系WOD168,并不断规范生产过程,如制定了一批制种技术、生产技术等地方标准。
消费方面,主要集中在黄羽肉鸡、白羽肉鸡、817肉鸡等不同品种,未来仍会在鸡肉产品结构中保持一定比例。中国消费者的饮食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需求是多元化的。从世界范围来看,法国鸡肉消费特点和中国接近,也是多元化的(法国的肉鸡按照生长速度分了四类:快大型肉鸡、慢生型肉鸡,介于两者之间的杂交肉鸡,有机肉鸡等),法国在优质肉鸡红标签认证和产地认证等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中国黄羽肉鸡生产借鉴。目前,16%的法国家庭消费的鸡肉产品是经过红标签认证的,包括红标鸡(包括整只和切割鸡)在内的优质鸡肉占法国所有家庭消费用鸡的25%。
《国际家禽》: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自2009年2月启动成立以来,经过10年建设,在产学研合作进展、机制创新、人才培育、技术集成与推广等方面取得哪些重大进展和成果?
文杰: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下称“体系”)的成立,为肉鸡行业搭建起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体系成员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分散于全国各地,通过机制创新,使得体系内、体系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与深入。10年来,体系六个功能研究室的40多位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针对产业存在的实际生产问题,在新品种培育和育种新技术研发、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撑技术集成与示范、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肉鸡养殖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体系起草制定了《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于2014年由农业农村部正式颁布实施。从2009年到2018年,体系培育出18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黄羽肉鸡新品种。持续选育温氏新兴黄鸡等主导品种,通过体系平台培育的黄羽肉鸡推广量占全国肉鸡总产量的38%。近年来,体系又率先在国内推出了“京芯一号” 肉鸡基因组育种芯片,构建了先进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推动了全国肉鸡育种技术的升级。
“十二五”以来,体系在重点任务“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撑技术集成与示范(CARS42-01A)”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农业农村部推进肉鸡标准化规模示范活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经过5年发展,白羽肉鸡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在原本就相对较高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提升,立体笼养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和应用。截至2017年,体系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389家肉鸡标准化示范场,在良种覆盖、高效饲料养、节能减排和减少用药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提升。目前,全国肉鸡规模化率已达到79%,远高于其他畜种,肉鸡产业的转型升级效果显著。根据体系调研和监测得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户)超过了60%,成为肉鸡生产的主体,它们在养殖方式上趋向专业化和标准化,更注重对生产设施设备和环境控制的投入。
2008年农业部启动了生猪等畜禽产品信息监测统计项目。其中,针对肉鸡产业设置了肉鸡生产信息监测统计项目,由肉鸡体系承担。通过定期定点调查监测和实时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肉鸡养殖生产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定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进行会商,编制肉鸡生产形势分析报告。项目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动态监测数据,实时把握肉鸡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预测,提高管理部门的应变能力,科学指导肉鸡行业的生产经营,促进肉鸡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系成立以来,先后有“肉鸡健康养殖的营养调控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饲料用酶技术体系创新及重点产品创制”“大恒肉鸡培育与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及应用”“节粮优质抗病黄羽肉鸡新品种培育与应用”“优质肉鸡新品种京海黄鸡培育及其产业化”等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H7N9 Influenza Viruses Are Transmissible in Ferrets by Respiratory Droplet》在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 Science 341, 410 (2013)。
体系注重骨干人才的培养,评选出青年后备人才20人。体系成员入选“长江学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各1人、全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5人。
《国际家禽》:您如何看待实现肉鸡商业化育种的问题?
文杰: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长期以来,我国的肉鸡育种工作主要集中在黄羽肉鸡领域,现已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育种技术。如矮小型鸡、隐性白羽鸡配套制种技术,dw基因等质量性状分子标记辅助诊断技术等在黄羽肉鸡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黄羽肉鸡早期的育种技术水平较低,但现在已经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如在全基因组选育(GS)方面,中国正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最大的区别是黄羽肉鸡的区域化特征比较明显,一个品种包打天下很难,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品种类型与之相适应,甚至某一个地区内也存在有细微的品种需求差别。简单来说,广东和广西两地区可以归为一个类型,鸡的体型小、胫细,羽色偏淡黄色。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一带,更喜欢麻羽、黑羽和青胫鸡。华东地区对黄羽肉鸡的需求,总体来说体重稍微大一点,羽色黄偏深。
黄羽肉鸡市场非常分散,缺乏主导品种。在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中,目标之一是培育大型育种企业和主导品种,虽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市场需求,但如果品种过多会影响规模化发展。
我国白羽肉鸡引种量大,易受封关和种源疾病的困扰,现在,在国产白羽肉鸡的品种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但业界一直在朝这方面努力。由于门槛高、育种投入大且产出慢,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决心,并承担风险。实际上,国内有前瞻性眼光的企业家一直在默默地做白羽肉鸡育种工作,乐观地估计,三到五年内有望培育出我国自己的白羽肉鸡新品种。
完整采访稿刊登在《国际家禽》2019年5/6期杂志中。
往期回顾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肉鸡产业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