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关于非笼养殖的声音:1992年1月1日,瑞士成为第一个禁止蛋鸡笼养的国家;1999年7月19日,欧盟通过了《关于拟订保护蛋鸡的最低标准的理事会指令》,强制性要求在2012年1月1日废止传统的笼养模式,而必须采用富集型鸡笼、非笼养模式等;陆陆续续有26家跨国品牌公司在中国做出非笼养鸡蛋采购的承诺......,非笼养的声音由远而近,已从欧盟传到中国,我们是永远保持被动的观望,还是一探究竟从而主动寻求适合中国特色的“非笼”养殖方式?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更是我们不得不探究的“课题”。
今天我们先由远处着眼,去探究蛋鸡非笼养已趋成熟的欧盟,去看看欧盟在“非笼”养殖上走过怎样的历史道路,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客观现实?
欧盟为何推崇蛋鸡非笼养殖?
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盟,在古代的时候,蛋鸡都生活在天然的环境,所以不存在笼养和非笼养的争议,蛋鸡传统笼养养殖方式成熟后,人们才开始对蛋鸡的福利有了更多的思考。欧盟这条思考之路走了很长,欧盟成员国在加入欧盟之初,就早早加入了倡议动物福利的行列,欧盟成立之后遂而签署了一系列公约,从道德伦理角度呼吁成员国关心动物福利;从1997年开始,欧盟对动物福利保护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开始进行强制性的立法,到了1999年,欧盟用立法的方式明确规定所有成员国必须在2012年之前废止传统笼养模式,必须采用富集笼养模式、非笼养模式。非笼养模式至此日益深入欧盟成员国之心。从这个历程可以看出,欧盟推崇无笼养殖的一个原因是出于对动物福利的关怀。
立法之后,蛋鸡装备企业的创造力也被激发出来,开发出了多种养殖模式,设备技术的改进反过来也在逐步推动无笼养殖方式的实施。技术走到了新的阶段,传统的养殖方式也自然而然在日渐式微,欧盟此阶段推崇无笼,也是对现阶段技术水平的一种肯定和“心理调适”。
不过,欧盟的立法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一厢情愿”,在任何国家,立法很重要,但是,生存者的决策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生产者都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消费者的需求就成为了做任何决定的考量因素;对动物福利的关怀,其主要推动力是消费者(据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数据显示:94%的公民认为农场动物的福利很重要);对更高品质鸡蛋的需求也来源于消费者;归根结底欧盟推崇蛋鸡非笼养殖,生产者愿意克服困难转变养殖方式是对消费升级的深刻认识。
消费升级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标准要求;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要求,欧盟已于200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无抗的提出更进一步推动了非笼养殖,要实现无抗,蛋鸡的自身免疫力就很关键,而蛋鸡免疫力的强弱和它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非笼养殖自然而然成为了其中一个解决方案。
说到以上几个关键点,还有一个概念不可混淆:福利养殖包括非笼养殖,但非笼养殖不一定就是福利养殖。假若把鸡群扔在一个恶劣糟糕的环境,给它非笼的条件,虽然是非笼,但蛋鸡得不到健康保证,也就不能算是福利养殖。欧盟推崇的非笼养殖是指能达到福利标准的非笼养殖。
从以上这些推动因素可以看出,欧盟对非笼的推崇并不是在建“空中楼阁”,非笼的提出是因为欧盟已经有了适合的土壤,选择非笼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或者我们可以用国家蛋鸡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明教授2018年在《国际家禽》上说的一段话来总结欧盟推崇非笼养殖的原因:“动物福利不只是一种理念,它最直接体现的是技术进步,欧美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推进实施蛋鸡福利养殖新模式,并非单单为了提升动物福利水平,而是通过改善养殖空间环境来提升蛋鸡健康与生物安全水平,进一步实现无抗生产促进绿色高效转型。”
欧盟推行非笼养殖顺利吗?
可以肯定的说,欧盟推行非笼养殖比较顺利。首先欧盟是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制性要求废除传统笼养模式,这就意味着政府已经把蛋鸡福利养殖当作一种公共物品,当蛋鸡福利政策有效时,整个社会都会受益;相反,若蛋鸡福利政策效果不佳,整个社会就会蒙受损失。因此,政府会在适当的时候实施干预,使蛋鸡福利达到人们期望的水平,推动蛋鸡福利政策的实施。
气候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欧盟国家的气候比较温和,空气质量也高,实施非笼养殖对蛋鸡的健康完全有增益;欧盟成员国的人口压力小,鸡蛋的供给压力相对也小,因此有一定的空间去实现非笼养养殖方式的转型(2017年欧盟非笼养鸡蛋占比46.8%),生产更丰富的鸡蛋种类。
非笼养养殖的一个困难点就是生产成本增加了,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欧盟有着非常成熟且权威的鸡蛋体系认证,鸡蛋的价格等级可以直观的通过标签传达给消费者,贵有贵的道理,消费者也懂行,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等级的鸡蛋(据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数据显示:59%的公民在购买高福利的产品时可以接受加价),因此,生产商生产非笼鸡蛋没有后顾之忧,其生产的鸡蛋会在商超货架上各就各位,秩序井然。
欧盟推行非笼养殖完全“无忧无虑”吗?
非也!其实,许多欧盟以外的国家并不希望非笼养殖等动物福利问题在国际贸易协定中得到正式确认,因为他们担心动物福利政策可能会成为非关税壁垒,进而阻碍这些国家产品的出口。再有,欧盟也担心不断增加动物福利要求会引起相应成本的提高,使得欧盟以外的低福利水平产品在进口时具有成本优势,影响欧盟产品的竞争力和贸易额。
当然,欧盟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案:首先是提高最低标准;其次是研究3R原则,即动物利用的减少、优化和替代,这些原则不仅被应用于研究工作,也逐渐地被应用于农场动物福利的有关保护政策当中;再次是引入标准化的动物福利指标;第四是保护动物饲养者与公众的知情权;最后是继续开展进一步的国际性举措来促进各国就动物福利保护达成共识,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于有益动物福利的方向,共同探索贸易机遇。
总之,欧盟非笼养殖的推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优质土壤,也步入了良性循环:更多的消费者对产品有要求→更多的零售商存货→更多的养殖户加入项目→更多的动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