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眠不觉晓、欧盟非笼知多少?》文章里讲到欧盟之所以推崇非笼养殖是因为欧盟已经有了适合推行非笼养殖的健康土壤。那么在鸡蛋产能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是否也有适合推行非笼养殖的“土壤”?中国又有着怎样的背景和客观现实呢?
我国非笼养殖的背景?
中国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比较重视动物福利,比如在夏禹时期,首领大禹就曾经颁发禁令:“在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 (这个法令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保护动物的法令);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更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塑造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我们看到草木衰荣,我们会想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看到池塘里的鱼会想到惠子的那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看到雁南归,会想到李清照的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国人对季节物候、万物生灵有着天然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古往今来的中国消费者对动物福利的概念也较为亲切,接受度也高,据调查:现阶段有65.85%的消费者希望提升动物的福利水平。
中国的动物福利环境良好,可为什么中国的非笼养殖占比并不高呢(我国非笼蛋鸡占比9%,其中8%为小户散养,规模化养殖不足1%)?
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跃成为世界鸡蛋产能排名第一的国家,这个第一的位置至今都未动摇。这侧面说明了中国的鸡蛋供给压力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蛋鸡养殖业面临的最大的压力就是“保供给”,要满足国内十几亿人口的鸡蛋需求,只能 “ 马不停蹄”的生产,采取密度大的集约笼养模式。
蛋鸡产业发展到今天,主要矛盾早已从“吃饱”转变为“吃好”,中国的鸡蛋的总量问题早已解决,现阶段面临的新的问题是:如何满足消费者对优质鸡蛋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城市居民)希望能够吃到安全并且有着儿时风味的鸡蛋,可现有的养殖模式,或者说仅仅8%的小户散养根本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差异化鸡蛋的需求。所以,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养殖户不得不思考新的福利养殖模式。
在消费升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提出在中国市场逐步采购非笼养鸡蛋,生鲜商超也更加侧重于上架溢价水平高的福利鸡蛋,这些因素都将大大推进中国的非笼养鸡蛋的发展。
在内外需求的推动下,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放开步伐、一帆风顺的发展“非笼养殖”呢?并非如此,中国有着自己的国情,在非笼养殖方面,有着自己需要克服的“困难点”,也有自己需要寻求的“平衡点”。
我国推行非笼养殖的难点?
推行非笼养殖的第一大“难点”便是鸡蛋的价格问题。因为推行蛋鸡福利养殖,鸡舍的土地建设和设备成本都会大幅增加,整体投资成本增加约30%~50%;通俗的讲,一枚好蛋的生产需要更多资金的投入,鸡蛋的价格势必也会高一些,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更高价格的鸡蛋买单,成为非笼养殖是否能够顺利推行的一大决定因素。
来源/Poultry Science2015 (2015-94: page 552-557)
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溢价鸡蛋买单,并不是说消费者舍不得为好鸡蛋花钱,其难点在于消费者如何识得“好鸡蛋”。市场上有一些以次充好的所谓的“土鸡蛋”,消费者上当后,便慢慢对概念鸡蛋生出抵触情绪,也陷入了迷惘:到底应该如何辨别鸡蛋的好坏?各种以次充好的鸡蛋破坏市场秩序之后,消费者对鸡蛋的标签的信任度降低,所以,消费者是否愿意为“非笼养鸡蛋”买单和健康的市场秩序有着紧密的关系。
建立健康的市场秩序,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建立权威统一的鸡蛋认证。权威统一的认证标签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信息,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且有利于产品的可追溯性。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且权威的鸡蛋认证标签,虽然蛋品龙头企业都已建立自己的鸡蛋认证体系,但在各种标准的鸡蛋“标签海”里,消费者难免会有选择困难症。
鸡蛋的价格问题可以通过权威的标签来解决,可推行“非笼养殖”的第二大难点--土地资源--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我国人口多,人均国土面积少,山地和高原占国土总面积的59%,养殖用地有限,而福利养殖的总占地面积要增加将近一倍,尽管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一些有利于养殖用地的政策,蛋企也在摸索更科学的养殖方式,比如德青源的金鸡扶贫项目,但总体上来讲,我国养殖用地还是比较紧张,大规模的推进福利养殖的难度大。
推行“非笼养殖”的第三个难点便是“设备技术”。技术是福利养殖的保证因素,技术的发展和福利养殖的推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无论生产方式如何转型,都必须通过设施设备来实现,生产转型中需要实现的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目标也需通过技术来支撑。国家蛋鸡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李保明教授2018年曾在《国际家禽》中指出:“目前,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在蛋鸡设备研制方面,主要还是参考国外技术,综合来看,国内蛋鸡设备制造企业与欧盟的最大差距在于理念,认识还有提升空间,主动研发力度还不够。现在,中国蛋鸡行业虽然基本解决了粪污问题,但蛋鸡场的粉尘净化、空气处理等领域依然面临不少难题,抗生素和违禁药物残留问题依然影响蛋品质量与安全水平的提升。”
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抽检到438批次不合格食品,抽检数据显示,2019年度最忧心的食用农产品为“鸡蛋”,不合格次数高达34次,鸡蛋多次被检出“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注:氟苯尼考是一种抗生素,其被用于治疗在鸡的呼吸系统和肠道系统感染的一些疾病;恩诺沙星是一种化学合成的广谱抗菌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的细菌性感染及支原体病),鸡蛋的抗生素和药物残留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鸡蛋不合格跟鸡蛋的生产环节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在生产环节中,设施设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推行非笼养殖,对设备技术的要求只会更高。
我国非笼养殖目前的进展?
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194号公告已明确自2020年1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这标志着中国农业开始实施最严格的禁抗、限抗、无抗政策。随着政策出台,一些养殖企业也开始寻求新的养殖思路,开始尝试非笼养殖,比如山西平遥伟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于2019年12月投资7500万进行非笼养蛋鸡养殖,比如和雀巢公司合作的山西平遥伟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非笼养福利散养系统, 目前非笼养蛋鸡存栏两万只。集约化养殖容易出现疫疾问题,难以避免使用抗生素;但规范化的非笼养方式可以确保鸡舍的饲养密度降低,通风质量好,鸡的活动量大,从而可以减少蛋鸡患病的可能性,进而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使鸡蛋更加安全健康。健康养殖是一大趋势,饲料无抗的提出, 正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的非笼养殖进程。
国内整体的养殖环境还比较复杂,非笼养殖也正处于摸索阶段,是不是也要走欧盟一样的道路还未可知。目前,在养殖设备上,已经出现了中国特色的福利养殖装备,比如中国农业大学李保明教授联合研制的的网上栖架立体散养新模式(如视频),这与欧盟的蛋鸡舍内立体散养模式不一样,其主要区别是,鸡群既不跟地面接触,又不跟垫料接触,也不用垫料,因此能够保持鸡舍内较低的粉尘浓度和良好的空气质量。这种模式把原来笼养优势和散养优势良好结合在一起,鸡在网上可以立体自由活动,而不和粪便接触,对蛋鸡健康更有利。目前德青源在藏鸡产业开发的扶贫项目也应用了网上栖架立体散养模式及其技术装备。
中国一方面在自主研发适合国内养殖环境的养殖设备,同时也在向国外学习,引进国外技术,比如荷兰丰荷玛克的Rondeel圆形鸡场,鸡场包含鸡舍区、日光区、封闭林区、中心林区,鸡场的特殊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蛋鸡的自然生长。比如大荷兰人从欧洲引进的Natura 系列福利养殖系统(右图为Natura 60,该饲养系统的饲料转化率最高,鸡只可以关起来,管理成本最低),满足了饲养模式逐渐转变为非笼养的需求。
总之,不管是饲料无抗的提出,还是跨国企业纷纷做出采购非笼养鸡蛋的承诺,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非笼养殖,虽然有一些企业已做出非笼养尝试,但在短期几年内,中国还是会以叠层笼养养殖方式为主,其它养殖方式为辅,从而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