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畜牧往】近年来,全球每年因抗生素耐药性死亡的人数达70万人。目前,抗生素用量在人和动物领域的大约各占一半,后者略高于前者。与气候危机同等严峻的抗生素耐药性(AMR)危机,正在威胁人类医药卫生近80年取得的成就,亦在威胁全球家禽等经济动物规模养殖业健康管理近70年取得的成果。它被列为21世纪人类最大挑战之一,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公共卫生问题,涉及供应链和食品安全,关乎各行各业与每个人的健康发展。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因为耐药菌会通过多种媒介、渠道和方式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它的“全球化”速度远远超过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逾77亿人、约800亿羽家禽因此陷入同样困局之中,尤其是身处耐药菌侵袭较高风险中的医疗卫生领域与家禽等动物养殖端的从业人员,以及在养殖管理水平较低农场生存的家禽群体。如今,年家禽养殖量占全球约20%的中国宣称在2020年7月开始全面禁用饲料抗生素促生长剂,意味着在百年难遇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与40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预期最低时期,养禽大国减抗行动从试点两年的100多个规模家禽养殖场向全国数千万个家禽养殖场扩展,中国家禽产业由此步入减抗大年。
改辙易途,在痛警中
从抗生素居功甚伟的发展历程来看,家禽领域应用也比较早且受益巨大。1946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发表“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能明显提高肉鸡的日增重”的研究成果;1950年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此后,抗生素逐渐为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的家禽养殖业所应用,70年来在家禽促生长、健康管理、疾病防控、饲养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有6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畜牧养殖业。
在人、动物等领域滥用抗生素、新型抗生素的发现近乎停滞而细菌耐药基因进化速度超过人类开发新药的速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抗生素这一被认为人类医学史上奇迹般的成果近年来受到越来越严峻的威胁。近年来,全球每年因抗生素耐药性死亡的人数达70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到2050年,全球因AMR造成的死亡人数将达到每年1000万人,将高出全球癌症死亡人数820万人;且因此会造成全球GDP损失2%~3.5%,全球畜牧业产量也将降低2.6%~7.5%。
在此严峻威胁和警示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人、动物领域开始实施减抗行动。事实上,早在1976年,欧盟已禁止在饲料中使用四环素类和青霉素类。瑞典于1986年第一个全面禁止在畜禽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欧盟于2006年全面禁用饲料添加抗生素促生长剂。在中国,人医使用抗生素大致与国际同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中国的畜禽养殖领域开始使用抗生素晚于欧美,大约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近年来开始逐步限制饲料抗生素促生长剂。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于2020年2月发布的报告称,目前全球139个成员国中,禁止给动物使用抗生素促生长剂的成员国从2017年的102个增加到2018年的107个。
同一个健康,全球行动重在遏制耐药菌传播
细菌的耐药基因并不是现代抗生素使用的产物,而是在地球经过亿万年的生存且在对抗不利环境的自然进化产物。不论致病菌还是非致病菌或是有益菌,可谓无处不在,随着它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不利,在自身生存本能驱动下发出的对抗力度越来越强,因此使得耐药细菌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向全球各地及各领域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报告分析称,由于多种抗生素属于同类药物,对某种特定抗生素耐药会导致对整个同一类药物耐药。一种生物或一个地点出现的耐药性还会迅速且不可预测地传播,例如通过不同细菌之间交换遗传物质传播,从而影响到多种感染和基本的抗生素治疗。耐药细菌可以通过食物、水、排泄物和环境在人群和动物之间传播。由于以上一些特征也适用于治疗病毒、寄生虫和真菌性疾病的药物,因而更广义的术语是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其中尤以抗生素耐药性蔓延问题最为严重,而在短期内开发新品类抗生素的前景有限。
目前,抗生素用量在人和动物领域的大约各占一半,后者略高于前者。其中,以食品生产为目的的家禽等畜牧经济动物也是一大关注领域。此外,抗生素还被用于宠物等伴侣动物、水果、蔬菜等农作物以及石油管道、工业涂料等工业领域。虽然欧美一些发达经济体在人、家禽等动物领域较早开始减抗行动,前前后后逾40年,但在遏制AMR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并不大,中国近年来禽肉等食品分离出的致病菌对用抗菌药耐药性的检出率约为10%~30%,甚至有个别检出率高达100%。
鸡肉、鸡蛋等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生产中使用抗微生物药物,而后这些抗微生物药物意想不到地通过动物和人类排泄物及农业场所的径流水广泛释放到环境中,造成公共卫生后果,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出现与人类食源性疾病有关的具有耐药力的人畜共患细菌。为此,WHO、OIE与FAO三方联合提出“同一个健康One Health”方针,呼吁“全球行动”以解决细菌耐药问题,并建立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监测系统。2016年9月,多位国家首脑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作出抵御抗生素耐药性的政治承诺,将采取广泛性协调有序的方法在众多部门抵御AMR危机,尤其是人类卫生、动物卫生和农业部门。
“全球行动”计划也强调了研究和控制耐药性传播的重要性。科学家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减少动物的抗生素消耗量会降低人类的抗生素耐药性水平,但实际上,这并不适用于各种情况(即参数空间),尤其是在单独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减少从动物向人类传播耐药性的速度往往更为有效。此外,系统的行为,以及对任何干预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人类到动物、从野生食用动物和向动物传播速度,但目前几乎没有受到关注。
三方新发布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国家自我评估调查报告(2018/19年度)显示,世界各国在畜牧业采用良好的卫生、管理和个人卫生规范以减少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和耐药致病菌传播的做法,在158个作出答复的成员国中,多数国家采取一些适当的活动来发展和促进良好的生产实践,而拥有畜牧业健康、管理和卫生良好做法的国家仅有46个国家,其中,包括25个高收入国家,11个中高收入国家,中国被划分到这一类别,但尚未就此问题作出答复。
打开边界,创新开拓适合自身的路径
在减抗降耐药全球行动的大背景下,中国高度重视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正从全方位布局履行承诺,深入落实《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的有关要求,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在抗菌药物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与英国等国家在细菌耐药性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从目前来看,人医方面细菌耐药的监测体系建设较动物领域开始时间早且进展速度快。据《中国抗菌药物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2019版)》显示,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数据显示,监测单位的医院感染现患率从2012年的3.22%下降到2018年的1.98%。据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首份兽用抗菌药报告显示,从2014年到2018年,兽用抗菌药的使用量连续4年环比和同比下降,2018年较2014年同比下降57.03%,与2017年环比下降29.05%。2018年,兽用抗菌药使用总量29774吨,每生产1吨动物产品使用的兽用抗菌药量为140克;按药物类别统计,使用量排名第一的药物类别四环素类,约占45.90%。
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告,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目前,正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草案)》中,将应对微生物耐药性问题、防范生物恐怖袭击与防御生物武器威胁、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也纳入其中。
2020年3月16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全国首批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达标养殖场名单共有81家养殖场入围,家禽养殖场49家,其中,肉鸡20家,蛋鸡28家,肉鸭1家,嘉吉公司、九联集团、温氏集团、双汇发展、立华牧业、湘佳牧业、韩伟集团、光阳蛋业、顺宝农业、大匠农科等企业名列其中。此前,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养殖场共204家(2019年104家,2018年100家),家禽养殖场共107家,其中,肉鸡养殖场共37家,蛋鸡养殖场65家,肉鸭5家,家禽业抗生素减量在畜牧养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建立省级减抗试点养殖场,粗略估计,目前部省级家禽减抗试点养殖场有300多家。如山东省从2016年开始在莱西、阳谷等5个县开展兽用抗菌药安全使用示范创建活动并组织专家团队建立了监测网,日照泰森食品、正大青岛食品、新希望六和、九联集团、亚太中慧、益生股份、民和股份、凤祥股份、仙坛股份、春雪食品、益客集团等企业的部分家禽养殖场被列为省级试点企业、监测网点合作企业。此外,广东目前共有12家家禽企业(包括8家蛋鸡企业),河北25家部省级减抗试点养殖企业。
随着中国初期减抗实践的推进,家禽养殖业会面临诸多难题和考验,最大的难题在人——如何提升家禽从业人员的科学认知、如何解决执业兽医人才紧缺与中兽医高校/人才凤毛麟角,其次是管理改进、耐药细菌检测工具/技术开发、益生菌与噬菌体等替抗产品/解决方案的选择、疾病防控(死亡率升高)和养殖效益维持(成本升高)等。以此,在法律法规下划出底线水平,“一场一策”设定渐进式目标,用可负担起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增长。
在世界大转折之际,诸如新冠病毒突发事件的“黑天鹅”风险与气候危机、细菌耐药性危机等“灰犀牛”风险正在逐步瓦解多领域现有的秩序,而新的格局在各种冲突与争端甚至生物武器威胁中酝酿。没有人知道这一过程将持续多久且它将如何演变,惟一愿景则是守正出奇、分坚并韧,分享互动,不论全球、区域、国家还是行业、企业、团队,攻克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必须做好持续战的准备。
“减抗大年,家禽业在坚定与创新中寻未来”特别专题启动,欢迎家禽产业广大从业者参与讨论、留言、投稿,与我们一起在持续挑战中寻求产业发展的坚定力量。(留言&投稿:guojijiaqin@163.com)
https://mp.weixin.qq.com/s/utDJfoDdSpdqSQG7daQD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