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制定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家禽产业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蛋鸡和黄羽肉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白羽肉鸡位居世界第二,但产业发展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一方面,对饲料资源的需求大大超过了国内的供应能力,需要大量进口国外饲料资源,包括玉米、大麦、高粱、大豆等,形成了我国养殖业发展对国际饲料资源市场的严重依赖。另一方面,养殖废弃物排放成为环境污染中的主要来源。因而,我国家禽业发展必须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道路,才能有利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宏伟目标。
近年来,饲料科技不断进步,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和低氮、低磷排放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认识和应用于实践。因此,制定适合当前养殖需求的《蛋鸡、肉鸡配合饲料》团体标准对于饲料最大化利用、减少对国际大豆的依赖提供了技术了支撑。
标准编制原则
当今家禽生产性能越来越高,无论是产蛋性能,还是产肉性能,以及饲料利用效率均随时代变化不断提升,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才能保障遗传潜力的发挥;同时,结合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国情,结合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植酸酶应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尽可能降低粗蛋白质和磷的水平。
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
3.1 饲养阶段的划分
3.1.1 蛋鸡育雏阶段的划分
现代蛋鸡不仅产蛋率高,而且产蛋周期长,要实现优越的生产性能,必须有良好的体成熟。目前,育种企业推荐实施早期营养方案,即出壳后2~3周的开口期营养,让雏鸡得到充分的发育有利于蛋鸡产蛋后期性能的可持续。参考国际育种公司,海兰、罗曼品种的通行做法,蛋雏鸡(6周前,也有认为是8周前)的营养需要,见表1。
单独划分早期营养阶段,即提高蛋雏鸡0~2周或0~3周营养水平,满足机体特殊阶段的发育需求。因而,将育雏期划分为0~2周和3~6周;同时,针对国内存在很多小型散养户,依然采取0~6周一个阶段,即将育雏期按两个阶段和不分阶段分为0~2周、3~6周和0~6周。
3.1.2 关于肉鸡饲养阶段的划分
目前研究认为,肉鸡前7 d的生长速度决定肉鸡的出栏体重,0~7 d增加1 g,出栏期增加5~7 g。因而,前期生长速度越快,出栏体重越大。为更好的促进前期的体重发育,结合前期采食量低,消化功能不完善,需要提供更高的营养标准。国际通行的做法是细分肉鸡饲养阶段,常常分为0~10、11~22(或24 d)、23~42 d和大于42 d(或23 d)~出栏(表2、表3)。
由于考虑国内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出栏前有一周的停药期,将24日龄后又分为两个阶段。即使将来饲料中停止添加抗生素,结合生长后期肉鸡蛋白质需求低,降低蛋白质水平更有利于减少N排放,适合分为4个阶段。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将肉鸡分为生长前期0~10日龄、11~21日龄、22~35日龄、大于35日龄。
3.2 关于营养指标的确定
3.2.1 粗蛋白质
无论是蛋鸡还是肉鸡,需要更高的日粮粗蛋白质来满足生长速度越来越快的需求,发挥出生产性能越来越高的遗传潜力。因而,现有蛋鸡、肉鸡品种推荐营养标准中,日粮粗蛋白质水平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蛋白质的营养实际上是氨基酸的营养,即现在蛋鸡和肉鸡需要的可利用氨基酸水平越来越高了。同时,借鉴国际日粮配制技术,国内蛋白质饲料资源紧缺和商品氨基酸的供应不足,环保压力,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提高有效氨基酸水平是一个趋势。
蛋鸡、肉鸡配合饲料团体标准是在原国家标准GB/T 5916—2008 产蛋后备鸡、产蛋鸡和肉用仔鸡配合饲料基础上进行制定,由于GB/T 5916—2008标准已经提前考虑到低蛋白日粮的发展趋势,将蛋白质水平已经控制在较低水平。因此,本标准重点新增阶段重新制定参数外,蛋鸡配合饲料粗蛋白质水平基本维持GB/T 5916—2008标准水平。为避免日粮蛋白质水平过高造成对豆粕等蛋白质原料的浪费,加剧氮排放,依据国内主要企业的标准及参考国际标准(表4)设立上限。该上限已经综合考虑了夏季,尤其是南方高温期长,蛋鸡、肉鸡采食量降低,需要提高粗蛋白质浓度避免影响生产性能。赖氨酸和蛋氨酸除个别阶段进行增加外,基本维持原有标准水平。
3.2.2 苏氨酸水平
苏氨酸作为家禽的第三限制性氨基酸,在家禽营养中举足轻重。近年来,随着商品苏氨酸添加剂制造技术的进展,饲料中添加苏氨酸已非常普遍。在本标准制订中增加苏氨酸营养参数,其数值基本依据赖氨酸的65%进行设定(表5)。
3.2.3 钙水平
由于植酸酶效果好,价格低,植酸酶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和成熟。添加植酸酶实现植酸磷的利用,减少了P排放;但是,植酸酶的活性受日粮钙水平影响,降低日粮钙水平利于充分发挥植酸酶功能。因而,对日粮中钙的水平设上限,约降低0.2%。由于目前蛋鸡产蛋期普遍延长,但后期蛋鸡对钙的利用率降低,蛋壳品质下降常常成为影响蛋鸡生产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对产蛋后期阶段日粮钙水平适当调高(表6)。
3.2.4 磷水平
磷是造成环境富营养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成因之一。减少磷的添加,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效率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原标准已规定蛋鸡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降低总磷0.10%,肉鸡料可以降低0.08%。而近年来生产实践表明,植酸酶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添加植酸酶已成为常规做法;很多研究和应用技术表明,植酸酶释放有效磷的数量大幅提升。该数值已经综合考虑了蛋鸡、肉鸡生产性能的提高导致有效磷需要量的提升。根据蛋鸡、肉鸡日粮中使用植酸酶可以提高有效磷0.12%以上,修订本标准的有效磷营养参数(表7)。
3.3 关于黄羽肉鸡营养参数的确定
黄羽肉鸡是我国的地方品种鸡和含有这些地方品种鸡血缘的培育品系、配套系,品种资源丰富。目前我国黄羽肉鸡每年出栏约40亿只,占肉鸡总出栏量的近一半,所需饲料量达2 000万吨以上。
黄羽肉鸡遗传背景复杂,生长性能差异大,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根据在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国家审定的107个地方品种和审定的44个配套系数据进行大数据聚类分析,鸡生产性能、出栏日龄和阶段划分均存在明显差异。根据不同类型黄羽肉鸡生长发育规律曲线模拟得到,快速型黄羽肉鸡饲养全程分为三阶段,1~21、22~42日龄和≥43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饲养全程也分为三阶段,但日龄分界不同,1~30、31~60(31~50)日龄和≥61(51)日龄。慢速型黄羽肉鸡饲养全程分为四阶段,1~30、31~60、61~90日龄和≥91日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黄羽肉鸡营养与饲料研究组根据多年研究结果,并参考黄羽肉鸡养殖典型企业广东温氏集团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智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陵农牧集团公司等,以及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中养殖黄羽肉鸡的全部12个综合试验站示范企业的实际生产数据在建立能量营养需要模型基础上,起草制订了《黄羽肉鸡营养需要》标准(表8)。蛋鸡、肉鸡配合饲料中黄羽肉鸡配合饲料参数即参考黄羽肉鸡营养标准进行制定。
实际效果验证
4.1 白羽肉鸡配合饲料对比状况
收集国内某集团公司白羽肉鸡配合饲料,对比情况见表8。
第一阶段饲料中粗蛋白质检测数据368个,标准上限以上为0个,下限以下为37个;钙检测数据270个,标准上限以上为0个,下限以下为0个;总磷检测数据269个,标准上限以上为0个,下限以下为0个。白羽肉鸡第一阶段基本满足本团体标准。
收集了第二阶段饲料中粗蛋白质检测数据1 340个,标准上限以上为74个(5.5%),下限以下为41个(3.1%);钙检测数据1 140个,标准上限以上为0个,下限以下为27个;总磷检测数据1 131个,标准上限以上为17个,下限以下为0个。即存在部分产品粗蛋白质超标问题。
收集了第三阶段饲料中粗蛋白质检测数据2 070个,标准上限以上为7个,下限以下为12个;钙检测数据1 710个,标准上限以上为3个,下限以下为396个(23.1%);总磷检测数据1 684个,标准上限以上为14个,下限以下为1个。即粗蛋白质、磷基本符合本团标要求。
收集了第四阶段饲料中粗蛋白质检测数据509个,标准上限以上为309个(60.7%),下限以下为25个;钙检测数据339个,标准上限以上为0个,下限以下为35个;总磷检测数据341个,标准上限以上为4个,下限以下为0个。即需要采用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来降低日粮粗蛋白质水平。
4.2 黄羽肉鸡配合饲料产品对比状况
根据《黄羽肉鸡营养需要》标准,养殖企业、养殖户和饲料生产者可以配制适用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饲养阶段的黄羽肉鸡饲料(见表9)。
除部分阶段产品蛋白质上限超标外,其他指标均合格
关于蛋鸡、肉鸡配合饲料的其他说明
5.1 水分
由于水分是引起霉变的重要因素,水分的控制对于保证饲料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国家标准GB/T 5916—1993中规定南方低于12.5%,北方低于14.0%。由于南方、北方没有标准的界限,实际中可操作性差。因而,在GB/T 5916—2004,以及随后的GB/T 5916—2008中都统一不高于14.0%,至于不同地区对水分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在企业标准中进行不同的限定。
5.2 混合均匀度
在GB/T 5916—2004和GB/T 5916—2008,以及本团标征求意见时,均有专家提出饲料变异系数应修改为小于等于7%。实际上,变异系数7%是指混合机的变异系数,并不是指饲料的变异系数,同一混合机,生产不同的饲料变异系数不同,引起饲料变异系数与机器、搅拌时间、饲料质地、粉碎粒度均有关。对于产蛋鸡,需要有大小不同的谷物、石粒颗粒,变异系数难以达到与肉鸡配合饲料一致的粒度。
5.3 氯化钠
在标准修订过程中,有人提出沿海或盐碱地地区水中含盐量较高,如果饲料中添加过多的食盐则容易导致饮水过多,造成腹泻现象,应该降低饲料中氯化钠的数值。由于配合饲料中的氯化钠是以检测饲料中氯离子含量后折算的结果,即饲料中赖氨酸盐酸盐、氯化胆碱等含有的氯离子均会折算成氯化钠。因而,饲料中氯化钠含量与实际氯化钠的添加量是两回事。对于水中含盐量高的地区,可以降低饲料中氯化钠的添加量,但同时要考虑补充钠离子的添加。
小结
标准的编制是建立在大量研究的技术上得出的参数。因而,加强对相关指标的研究才有利于制定标准。同时,配合饲料作为产品与营养需求是不同,营养需求只满足遗传潜力的发挥,产品还需要结合市场,是经济效益的产物。产品质量好坏,需要通过检测手段评判。因而,产品标准是技术、市场、质量检测的统一。